天文大师(第三十一期):来自法国的天文摄影师—Matthieu Téqui
为了让我们的用户们更多的接触到海内外的各位天文大师,了解天文大师们的故事,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。
小编决定,每周采访一位国际天文大师,给大家带来“新鲜滚烫”的采访稿。
本期采访的是Matthieu Téqui,一位来自法国的天文摄影大师,也是2020 ASIWEEK 天文摄影大赛第25期的冠军。
下面是本次采访原文:
Q1.首先,恭喜您获得了2020年ASIWEEK第25期的冠军!能跟我们介绍一下你自己吗?
大家好,
感谢你们喜欢我的作品,我很荣幸能被这一期的ASIWEEK选中!
我是Matthieu Téqui,法国人,很幸运地生活在勃艮第地区欧塞尔南部的一个小镇,一个半乡村地区。这里虽然光污染每年都会增加一点点,但是总体而言环境很好。
我迷上天文还是在我加入了家附近的一个天文协会之后的事情。虽然此前天空就一直很吸引我,但我认为我对这头顶上的东西没什么天赋。不过自从我可以在自家后院操练天文相关技能后,我就迅速的上瘾了。
当然,除了天文,我还喜欢运动和电影等。


Q2.你能跟我们具体讲讲你为什么会对宇宙和天文产生兴趣吗?
天文,尤其是天文摄影,最让我神魂颠倒的一点是我们在观测/拍摄过去!这些光子跨越了数百万光年,在数字技术发达的今天,被我们业余天文爱好者捕捉,这真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。
天文摄影是一个完美融合了精密仪器科学、物理学、光学、电脑科学和天文的成熟的学科。为了发展,我们需要不断在其中补充各类资料文件。我现在仍然每天都在学习——距离我成为天文摄影大师还远着呢!
我还特别喜欢优化设备这个概念,正如老话说,最常拿出来用的器材就是最好的器材 !

Q3.那么你使用哪些器材呢?可以给我们展示一下图片吗?
我在2017年的时候开始入门天文摄影,当时购买了一台CPC925安装在平台赤道仪上。因为还需要一个导星系统实现长曝光,所以我购买了一个导星镜,还购买了ASI224MC加ZWO的IR滤镜做行星摄影用。为什么选中ASI224MC呢?当然是因为它的帧率非常高啦。
一开始拍摄的时候,我用的还是单反。很快我将装备升级到了Hyperstar,并在2018年的5月购买了ASI1600MM Pro,它和Hyperstar搭配效果非常好。
平台赤道仪上的地平式经纬仪设置的唯一的问题在于平衡。随着我对图像的要求越来越高,这种叉式赤道仪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色,但是在我想要尽可能接近天顶拍摄时,重锤会打到赤道仪平台,就不太合人意了。所以我把它换成了艾顿的CEM60EC,并保留了之前CPC925 Edge中的主镜筒。这样我就又可以进行长焦摄影了!
由于自动化这两年在天文摄影中的迅猛发展,我又购入了ZWO的EAF电调焦。

Q4.你最经常待的拍摄地点就是自家后院吗?具体的天气状况如何?
是的,我最常在自家后院拍摄,这儿的波特尔等级4级,还不错。偶尔我会和协会一起去一个波特尔等级2-3级的公园。我最近参与了一个测量天空质量的研究,测量到我这里的天空质量(SQM值)为21(*)。不幸的是,近来这里的街道上出现了越多越多的LED灯,看起来很快就要破坏这一指数。
(*)SQM是用以测量夜空亮度的仪器,常用于量化光污染程度,通常值在16-22之间,16代表最亮,22代表最暗,光污染最少。
我真的非常喜欢深空。很难说我是更喜欢星云还是星系,不过可以肯定的说,我尤其喜欢沙普利斯亮星云表(Sh开头)的星云以及特殊星系图集中的星系。我的f/2.2系统配置在拍摄微弱目标时很有优势!

Q5.你能说说你是如何捕捉并处理本周的获奖图像Abell 39的吗?
对于这个目标,我比较倾向于在没有月亮的晚上去拍摄,使用L/OIII和B通道滤镜。在拍摄LRGB通道时,为了获得更高的动态范围我将增益降低到76,offset设置到15。在使用窄带滤镜拍摄的时候,则继续使用单位增益。我还在最后补充拍摄了一些亮场帧。
f/2.2的优势很明显,即使是在短曝光下,我都能捕捉到足够多的信号。最终,我用了3个晚上就完成了拍摄。
拍摄完后,我开始选择性地给原始数据进行排序,在叠加图像时优先选择其中比较好的部分。
在后期处理时,最主要的困难在于处理背景噪声的同时,尽可能保留共耀星云,还要保证天空背景的准确性,因此在提亮直方图时必须要折中,不能用力过猛。我还用OIII通道增强了行星状星云,同时把OIII通道集成到B通道中。这样处理之后,Abell39呈现淡蓝色,并没有呈现绿松石色。
处理广角图像时很重要的一点:记得处理周围星星的颜色,不能让它们显得太过暗淡。

Q6.能不能以一张图片举例,说说你是如何在目标非常暗淡的时候拍摄它们的?
首先,你需要了解你想要拍摄的这个目标的成分组成。如果存在Ha或OIII成分,那么你就必需要用该波段的滤镜拍摄,以防止光污染(还要有个比较干净的天空背景)。
其次,要尽可能在该目标信号比较强的时候拍摄,千万要注意月亮!月亮比较明亮的时候你是不可能拍到什么的。
最后,对你所处的天空和拥有的器材有清醒的认知,尊重信噪比这个原则。如果能移动到比较暗的地方去拍摄的话,就尽量去!波特尔2-3级的地方显然会有非常大的帮助。

Q7.你对宇宙中的哪个目标/区域最感兴趣?
我最喜欢的区域是仙王座延伸到天鹅座那块,但这一块不好拍摄,在拍摄的时候其中有些目标必然是在地平线以下的。
此外我还喜欢一些Sharpless开头的星云、以OIII波段光为主的星云,不过没什么最中意的就是了。

Q8.在天文摄影上有什么有用的技巧可以跟我们分享吗?
虽然有被说陈词滥调的风险,但是我还是想说最有用的技巧,就是耐心!
此外你还需要了解你的器材,严格按照以下步骤来,这里没有一个环节是可以忽略的:良好的信号搜集->预处理、叠加好图像->后期处理。在你处理完你的图像后,最好不要立即发出,等第二天的时候再看,这时候我们往往能发现一些问题。
我一般还会在正式发布图片之前,先把我的图片发在一个经验丰富的天文摄影爱好者小组里,让大家客观的评价评价。
Q9.你认为天文摄影能成为终身的爱好吗?
这个问题在天文摄影爱好者之间经常谈论,尤其是在星链和Space X等出现之后,这种辩论越发激烈。
在我看来,答案是肯定的。自从数字技术问世后,天文摄影已经取得了难以置信的进步。不管是使用长焦比,还是使用短焦比拍摄,调整你的摄影方式是很有必要的。不过,无论未来如何改变,相机会变得越来越灵敏,QE越来越高是肯定的。CMOS的到来已经动摇了CCD过去在天文摄影领域的主导地位,对于我们来说,只需要适应就行了。
我意识到未来不是所有的天文摄影细分领域都会朝同一个方向变化。不过在我看来,广域深空摄影应该是其中受影响最大的领域。

Q10.你是从什么渠道得知并购买了你的第一台ASI相机呢?你对自己目前的ASI产品还满意吗?
我主要从线上网站或者二手论坛上购买天文器材。相机的话就都是直接从ZWO网站或者代理商那里购买。目前我拥有的ASI产品有ASI1600MM Pro、ASI224MC(用于行星摄影和导星)、ASI120MM Mini(用于给深空目标导星)以及EAF电调焦。
它们都完美地发挥了自己的功能,我很满意。但是当使用ASI1600MM Pro做主相机时,搭配我的f/7望远镜采样情况有点复杂。如果能有一个像素更大的黑白相机就好了,最好靶面更大、分辨率更高、灵敏度也更高。

Q11.你提到了预处理和后期处理,那么这两个阶段具体是做哪些工作的?有什么区别吗?
预处理有以下6个步骤:
Step 1:将图像粗浅分类
Step 2:校准图像
Step 3:修正
Step 4:根据我的标准选中某些图片
Step 5:对齐
Step 6:叠加,有必要的话就drizzle
而后期处理的过程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像组成,所以在我认为是无法用软件自动处理的。
主要说来,我会尽可能使图像保持线性,在去除噪声、反卷积、缩星、混合等操作时尽量不丢失图像细节。一旦呈现非线性的话,我则会开始调整对比、平衡和曲线等。我之前和我的天文摄影师好友们创建了一个YouTube频道,在那里有讲解过我的后期处理流程。
可以肯定的是,没有人的处理流程能跟我一样的!

Q12.你是如何在处理图像的时候保持真实性和美观性的平衡的?
这真是个很难的问题,不过还是取决于你所拍摄的内容。如果你拍的是星系或者星团,则必须要保持不同通道之间的平衡,以免扭曲颜色——我在处理LRGB通道的时候通常就会很小心。不过幸好我们现在有专门的天文摄影处理软件,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好的校准颜色,并完成其他多个处理步骤。
如果你拍的是窄带SHO的星云,那就不同了。为了更好的区别星云中的不同气体,NASA创造了哈勃色。从定义上讲,这些都是假的颜色。但是在艺术的角度来看,这就给了我们更多表达的自由。即使你是采用一般来说更贴近星体原型的HOO通道叠加的方式拍摄,也符合这个定论。

Q13.你会经常回头处理之前的旧数据,还是比较喜欢重新拍新的?
我会经常处理之前的旧数据,它们都保存在硬盘里,从中可以看出我预处理和后期处理的技巧也在不断进步。我还会时不时地给旧图像添加新的数据。这样有一个好处,就是我在分类和挑选图像的时候可选择的余地会很大。
保存旧数据的另一个好处在于,我可以经常和其他天文摄影爱好者们分享历史数据,然后获得质量更佳的图像。我经常和我的天文摄影师朋友们一起共享原始数据,相互帮助处理图像。

Q14.看起来你比较专注于深空,那么你有拍摄行星或彗星的经历吗?
我一开始购买ASI224MC就是为了拍摄行星。不幸的是,行星在法国的高度很低。而且要拍出良好的行星图像的话,还必须要使用ADC大气色散校正器。我之前有拍过一些行星,但是照片很少。
彗星的话,我只拍过一次,是在2018年10月用ASI1600MM Pro拍摄的46P/Wirtanen彗星,如下图。

Q15.最后一个问题:你对ZWO的产品有什么期待吗?有什么意见或反馈想要跟我们说?
还是要感谢你们生产出了很多非常棒的产品,让许多像我这样的天文摄影师也能装备上不错的器材。希望你们能再接再厉,推出更多更灵敏的相机来。其实在各个论坛中都不乏大家对你们的期待:更高的QE,更小的读出噪声,更多的像素合并模式,更大的芯片尺寸,更大的内存,以及内置靶平面调节,无辉光,抗反射……所有这些,还有很重要的一点:保持合理的价格。
总而言之,就是希望有更高档的规格!
想象一下将来带有内置靶平面调节器的相机吧,是个好主意吧?
随着新的大画幅芯片的推出,ZWO的产品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展,我们很高兴能看到ASI6200这样的产品,希望未来我能看到更多优秀的ZWO相机!
● ● ●
苏州振旺光电有限公司
(公众号 ID:ZWOASI)
苏州振旺光电(ZWO)成立于2011年,是一家由天文爱好者创办的专门为天文爱好者服务的高科技企业。
在过去的数年间,我们服务过全球数万计的天文爱好者,开发过数百款天文产品,研发过数十款CMOS天文相机,创造过数个天文摄影领域的第一。我们研发的相机,涵盖行星、深空摄影;我们开发的软件,跨越Windows、Mac、Linux、涵盖Android和IOS手机端;我们的用户,足迹遍布全球7大洲;我们的代理商,分布在欧亚、北美、非洲大陆。
因为热爱,所以专注
因为专注,所以专业
因为专业,所以卓越
ZWO从最开始的1个人到现在60多名员工,我们因为一个共同的梦想聚到一起:
让天文变得更简单和有趣!

欢迎相关人士与我们联系